1.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活动,请完成阅读探究中的内容。
内容呈现 | 问题探究 |
【甲】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虽然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 【乙】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辛,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诉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 (1)【甲】中的“他”是,【乙】中的“他”是。 (2)根据【甲】【乙】两个选段的内容,概括出两个人物所具备的三个相似的精神品质。
|
2.回望长征,那是一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学校举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主题活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完成小题。
(1)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人物资料卡 | |||
姓名 | 外貌 | 相关情节 | 形象 |
毛泽东 | 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 对父亲积累资本,买进许多别人田地的行为不满,父子经常辩论。 | 反抗精神 |
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 ① | ||
他的财产只有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伙食也同其他人一样。 | 生活简朴 | ||
② |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 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 细心、热情 |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 ③ |
(2)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诸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
3.班级举行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小语同学认为“历经一次又一次磨难,勇敢面对,必有所成”。请结合相关事例写一段文字,帮助小语同学证明观点。
徐海东(《红星照耀中国》)
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嫌他粗鲁的吧。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莱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搜寻一下不可。但我可以断定,巴莱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前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访问林彪的时候,毛泽东却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毛泽东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毛泽东在幼年时把家分成了党和党。
(2)结合选文,分析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3)联系原著,简要说说红军大学有哪些独一无二的地方?
5.小组的同学分别找到了以下两组材料,完成两个任务。
(1)①处的人物是谁?
(2)请根据材料写出三条探究结果:红军能够永葆活力的原因。
探究学习单 | ||
周恩来 | ① | |
第一组 身份 | 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 自己的家庭原是富农,后来他六岁那年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续弦后,后母憎嫌他,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老师在本地法院告他,他的后母把他赶了出来。 |
第二组 革命经历 | 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在那里,没有海港,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后来他又身罹重病,但他克服各种困难,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 国民党军队把方圆三百里内的所有房子都烧掉了,抢去了所有粮食,然后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没有布,就用树皮做短衫,把裤腿剪下来做鞋子。头发长了没法剃,没有住的地方,没有灯,没有盐。我们病的病,饿的饿。农民们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剩下的也不多,我们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 |
探究 结果 | 红军能够永葆活力的原因:② ③④ |
6.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②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
③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1) 文中的红军战士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 “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3) 短文中,写出了红军给农民做了哪些事情?农民是否满意?从哪里看出?
7.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内容,完成各题。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1)文中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个“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主要表现在哪里?
(2)联系原著内容,说说你还知道毛主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两个。
(3)结合原著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
链接材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8.把下面表格中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原著内容 | 人物特点 | 人名 |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 温和文雅 平易近人 知识渊博 | ① |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他立刻组织了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同时,组建了17人的湖北工农军,队伍只有一把手枪八粒子弹。后来红四方面军的六万人,就是从这个核心组织发展开来的。 | ② | 徐海东 |
9..名著阅读。
“四年!”我不大相信似的惊喊道,“那么,你加入_____时一定是十一岁?你参加长征了吗?”
“是的,”他带着有趣的自傲态度回答道,“我当了四年_____了。”
“你为什么加入_____?”我问。
(1)选文中“”处指代的是同一支军队,请填入这支军队的恰当名称。
(2)选文中“‘你为什么加入?’我问。”结合原著,回答文中“我”的问题。
10.名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一篇的摘录,说说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
摘录一: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摘录二:
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摘录三:
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11.同学们对《红星照耀中国》展开探究阅读,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
(1)上面文段所描写的人物是。(填人名)
(2)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被评为“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他是如何做到的?请参照示例、完成你的点评。
摘抄 | 点评 |
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而且事实上、我从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 ① |
在那个包里,有我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 | 实地考察保证信息真实 |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 ② |
12.回顾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辨人物】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人物。
①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他先就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开明的教育,他在南开的三年成绩优异,虽然生活贫困,但能靠奖学金维持。
②有一次我同他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途中,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① ②
(2)【谈精神】请简述你对《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精神”的理解。
13.学校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阅读红色经典”活动,下面是张华同学摘抄的片段:
【片段一】
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
【片段二】
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在中国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据他说已有五年不讲英文了,这使我很惊讶。
【片段三】
在体育上他是很活泼的,很好的骑手,这一半因为他是一个不吸烟者和节欲者。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
请从上述摘抄片段中任选一则,指出该片段中描述的人物是谁,并结合原著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1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1929年的沈阳,当时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独裁者。……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高明之极。它比蒋介石在南京或上海发动的政变,或者共产党占据广州的情况,其流血和笨拙程度都不知要低多少。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把中国历史引导到了新的方向。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1) “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指哪件事?“新的方向”指什么?
(2)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书中内容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5.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这个语段出自名著。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这部名著不仅展现了红军领袖、普通战士的形象,还有一类人,贯穿全书,看见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书中他们的称谓是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16.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小题。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
(1)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
(2)结合原著,谈谈斯诺是带着哪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前往“红色中国”的。
17.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曾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请你从以下“红星”中选择一位,简述名著中有关他的典型事迹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毛泽东 周恩来 彭德怀
19.初三(1)班的同学们在整理明信片时,发现一张明信片中有同学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力”对《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评价。请你在剩下的三力中任选一“力”,为其补充具体事例。
四力 | ①脚力——实地采证:______ |
②眼力——独特视角:______ | |
③脑力——深度思考:斯诺和毛泽东的谈话,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 |
④笔力——报告文学:______ |
20.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三年十二部名著,我们沉醉在阅读的世界里,感受沉寂时光中生命的华彩;我们遨游在文字的海洋里,体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作为名著阅读推广大使,你受邀返校参加一个名著读书会。
谈体会。在读书会上,你将围绕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发言,谈体会、说启迪。请列出你发言的要点。
21.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交流会,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阅读方法 | 内容呈现 | 阅读任务 |
名著人物我知道 | A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 (1)这段文字中的A是 |
名著情节我熟悉 | 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 (2)这段文字中的“旅程”指的是 |
名著知识我学习 |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纪实作品”的意思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 (3)请你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谈一谈为什么这本书具有“真实性”?
|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几句话让你联想到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哪个人物或哪些人物?请结合书中有关他(他们)的具体事例说明。(能体现出一个方面即可)
23.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1)以上文字选自名著《》,选文中“他”这一人物是 (人名)。
(2)围绕名著的内容与艺术表现,请向你的同学写一段70字以内的推荐语。
24..“红小鬼”,是对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小战士的称呼。在红军队伍中,“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他们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请从本书中,再举出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并结合选文和整本书,概括“红小鬼”的性格特点,谈谈塑造这一群体形象的作用。
25.《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提到好多关于红军的重要人物,请结合人物具体经历,简述谁是你心中那颗“最红的星”?为什么?(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 (1)贺龙 朱德 (2)与部下同甘共苦、生活俭朴、吃苦耐劳、以身作则、谦逊大度、对党忠诚。
【详解】(1)本题考查识别名著人物。通读语段,结合名著人物特点分析即可。
结合【甲】文“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可知这个人是“贺龙”;结合【乙】文“红军总司令”“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辛,早年往往赤脚走路”等可知这个人是“朱德”,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相似点。作答时,需从全书出发并结合语段,总结概括革命领袖人物共有的优良品质和伟大精神。
结合“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可知两人政治素养相同,都热爱共产党,对党忠诚不二,坚定不移地遵行党的领导,坚信革命必将取得成功;结合“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辛”可知两人道德品质素养一致,他们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献身革命事业,有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据此可概括作答。
2.【答案】(1) 酷爱读书 周恩来 平易近人
(2)中国脊梁是指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人物形象。
根据“觉得学校授课不好,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可知,毛泽东自己去图书馆自修、学习,表现了毛泽东酷爱读书的一面。
根据外貌的典型特征“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可知,此人是周恩来,且周恩来为其规划采访毛泽东等人的行程。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以周恩来为例来说,周恩来忠心耿耿,对民族解放事业志不渝,鞠躬尽瘁,北伐时,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起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纠察队,从车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等等,为民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可见“中国脊梁”是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
3.【答案】示例:徐海东上学时被同学欺负,勇于反抗;“十六岁时,在三百个工人中工资最高”“我做的窑坯又快又好”;后来,徐海东领导红军与敌作战,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事迹证明了勇敢面对磨难必有所成的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评析。徐海冬具有以下性格特点: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2、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④他对列宁俱乐部,他们的艺术化招贴,都感到自豪。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5、大胆无畏:1.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6、勇于反抗:①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②有一次,窑工:们时着包用想看看豪钟们是不出户的太太长什么样,结果活佬们命令民团把他们赶出戏园子,双方就打了起来,主想要扣工人的工资来办酒席向阔佬赔罪,窑工们表示要罢工反对,厂主才作罢。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4.【答案】(1) 执政 反对 (2) ①关爱农民,为农民着想——当回忆在暴动中死去农民时,他眼睛是润湿的;②爱护士兵——把自己的上衣给受伤的弟兄穿;③有农民的个人习惯,有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④精明、博学——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都是一概知道的。 (3)这个大学的校长是一个28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这个大学中有一件足以自豪的事,就是在一班老练的战士们组成的学生里,平均年龄是27岁,每人有平均八年的作战经验,以及平均三处的伤疤。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银圆。把那些鼎鼎有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的总数加起来超过200万元。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毛泽东对父亲的专制不满并自行其是,做了很多“忤逆不孝”的抗争。为此,他风趣地说:“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的表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的道理。毛泽东的这个比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普遍心态。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在思想上似乎就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材料第①段“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可知毛泽东同志情感真挚,关爱农民,对同志充满感情;
由材料第①段“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可知,他爱护士兵,关心士兵;
由材料第②段“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毛泽东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可知,毛泽东有着农民的个人习惯,质朴纯真,不拘小节;
由由材料第②段“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都是一概知道的”可知,他精明敏捷,学识渊博。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原文中提到:由于“纸荒”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第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可知其简陋却独一无二;
结合原文“有没有其他学校因为缺少纸张,不得不将敌人传单的背面当作课堂笔记本用?”要在短短两小时的时间里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可并不容易!事实上,整个过程远不止两小时。这次交流从早上10时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下午很晚。可知,学生们勤奋努力。
5.【答案】(1)彭德怀 (2) 红军吸纳各个阶层的人民,不分阶级; 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坚韧的毅力; 不掠夺百姓(或者纪律严明)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根据语段中的“自己的家庭原是富农,后来他六岁那年死了母亲”“后母憎嫌他,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他的后母把他赶了出来”可知,这个人物是彭德怀。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但因为六岁时母亲早,继母便因他在老式学堂中被老师打时接了老师一下,而将他赶了出来。父亲迁就妻了将他送去了一个婶母那里,婶母将他送去了所谓新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认为不信应该孝敬父母,他告诉婶母后,如母就不让他去上学了。他的祖母先是经常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子,后又因彭德怀从炉子上踢下了她的大烟盘,而要将他溺死,所有人都不反对,就在族人准备溺死他的时候,舅勇救下了他,但是他得离开家,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只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地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语段中的“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自己的家庭原是富农”可得:红军吸纳各个阶层的人民,不分阶级;
根据“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后来他又身罹重病,但他克服各种困难,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可得: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坚韧的毅力;
根据“农民们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剩下的也不多,我们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可得:不掠夺百姓(或者纪律严明)。
6.【答案】(1)少年;出生贫寒;对红军和共产党十分忠诚;相信革命一定能胜利。
(2)红军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3)剧团为农民演戏;红军给农民分土地;农民很满意。大家很快活或者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①段“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第②段“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第③段“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可知,这些红军战士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少年;都出身贫寒;都对红军和共产党十分忠诚;都相信革命一定能胜利。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可知,老百姓都很欢迎红军的到来,说明红军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第②段“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可知,红军剧团为农民演戏;红军给农民分土地;红军对人民很好;
结合第①段“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可知,农民对此很满意;他们感到很快活;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7.【答案】(1)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有坚定的内心信念;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机智、老练、世故;精通旧学,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是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答对三点即可。
(2) 符合条件的答案都可以。例如:(1)毛泽东在幼年时把他家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自己、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2)毛泽东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 ⑶示例:长征精神:理想崇高、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纪律严明;乐观豪迈等。
如何传承长征精神:①坚定报国之志,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②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文章中关键词句概括,“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是对毛泽东的评价,结合材料内容提炼其形象特点即可。
结合第一段“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可提炼第一点: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
结合第一段“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可提炼第二点:有坚定的内心信念;
结合第一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可提炼第三、四点: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机智、老练、世故;
结合第二段“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可提炼第五点:精通旧学,博览群书,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
结合第二段“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可提炼第六点:是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举出《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不能和材料相同。
示例:从小喜欢读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拟定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
离开长沙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在许多人打算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国内,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中国本身的了解还不够,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继续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
⑶本题考查内涵解读和拓展延伸。
(1)结合第一段“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链接材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可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战士们都没有退缩,都有坚定的信仰,怀着崇高的理想,这是长征的根本底气。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环境恶劣、外部敌人围追堵截的多重困难,但是红军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看出他们具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单薄的红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必然少不了团结互助、乐观豪迈的精神;长征是红军宣传自己的一次非常成功的经验,这个过程中他们以严明的纪律获得了百姓的喜爱。
故长征精神是理想崇高、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纪律严明;乐观豪迈等。
(2)传承长征精神。从学生角度谈谈自己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长征精神落实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去,把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
示例: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的根本是对信念的坚守,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要传承长征精神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为国、为民服务的理想;然后在学习、生活中落实长征精神,坚定学习的意志,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与战斗,既磨练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
8.【答案】①周恩来 ②热情真诚、爱护部下、大胆无畏(勇于反抗)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识记分析。
第一空,结合“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的内容可知,此处用英文和斯诺打招呼的是周恩来。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后,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他终于“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周恩来的人生经历就是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的实例。
第二空,结合阅读可知,徐海冬具有以下性格特点: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2、有强烈的自豪感:①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也很感到自豪:④他对列宁俱乐部,他们的艺术化招贴,都感到自豪。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5、大胆无畏:1.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6、勇于反抗:①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②有一次,窑工:们时着包用想看看豪钟们是不出户的太太长什么样,结果活佬们命令民团把他们赶出戏园子,双方就打了起来,主想要扣工人的工资来办酒席向阔佬赔罪,窑工们表示要罢工反对,厂主才作罢。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9.【答案】(1)红军 (2)红军帮助穷人;红军给农民田地、收税官和放债人。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根据“长征”等内容可知,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选文中的“他”是红小鬼,“_____”处指代的是同一支军队——红军。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结合原著“我的家住在福建漳州附近,冬天就到山上采树皮。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概括为:红军帮助穷人;
根据“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概括为:红军给他们田地、赶走收税的和剥削者。
10.【答案】红军们谦卑、没有架子,像普通人一样,没有架子。他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无论生活再艰苦,他们都能克服,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品质。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
根据“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可知,红军战士,尤其是红军领袖们十分谦卑,没有官架子,和百姓处于平等的地位;
根据“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可知,红军与人民打成一片,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根据“他们到哪儿就睡在哪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可知,红军们能够吃苦,即使生活再艰苦,他们都能克服,不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
11.【答案】(1)周恩来
(2)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公正客观地描写事件 全方位地了解共产党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
根据“瘦个子,中等身材,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可以判断出:这是周恩来。
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进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爱。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2)①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根据“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而且事实上、我从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可以判断出: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公正客观地描写事件。
②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根据“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可以判断出:作者从日常生活、工作、恋爱等方面了解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2.【答案】(1) 周恩来 彭德怀
(2)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写对两个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识记。
根据①中的“他先就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开明的教育,他在南开的三年成绩优异”,可以知道他是周恩来。1913年8月,素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根据②中的“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途中,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可知,本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之二《彭德怀印象》,他是指彭德怀。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精神进行了总结:红军革命事业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结合内容,围绕着“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不畏困难、不惧怕牺牲、勇往直前;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大无畏精神。
13.【答案】 示例:片段一中描述的人物是朱德。他的性格特征是:生活简朴,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有睿智的长者风范。 片段二中描述的人物是周恩来。他的性格特征是:温文尔雅,坚持原则,彬彬有礼,精力和记忆力过人,热爱人民。 片段三中描述的是彭德怀。他的性格特征是:坚强不屈,吃苦耐劳,勇敢无畏,富有才智,为人豪爽。
【详解】(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片段一中记述的内容可知,“他”指的是朱德。依据“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可知,他是一个人生活简朴的将领;依据“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可知,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的将领;依据全篇内容可知,他是一个人睿智的将领。
依据片段二中记述的内容可知,“他”指的是周恩来。依据“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可知,他是一个精力和记忆力过人的将领;依据“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可知,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将领;依据全书中对他的描述内容可知,他还是一个坚持原则,彬彬有礼,热爱人民的将领。
依据片段三中记述的内容可知,“他”指的是彭德怀。依据“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可知,他是一个勇敢无畏,富有才智,为人豪爽的将领;依据全文相关情节内容可知,他还是一个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将领。
14.【答案】(1)“西安事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2)①《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②它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③书中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最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而张学良则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 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可据此作答。
15.【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2)侧面描写(3)“红小鬼”。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选文第一段“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做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描写的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选文第三段“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知,这句话以四川军队的角度对红军战士进行描写,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因此属于侧面描写。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红小鬼”这一类人贯穿全书,看见他们就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斯诺这样评价红小鬼: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16.【答案】(1)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 (2)①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④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⑤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吗?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吗?还“不过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民族主义者?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
根据语段内容即可作答。结合选段第一段“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求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切预防针”可知,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
(2)本题考查对原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原著内容来分析。结合内容,在原著中找到作者带着哪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前往中国的即可。
示例:①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②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③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④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如果不支持,那是什么力量在维系住它?⑤公共卫生、娱乐、教育、“红色文化”又是怎么样的?
17.【答案】白修德以发现新大陆作比,用形象的比方肯定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分析能力。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是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以及作者斯诺的评价。这是用形象的比喻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完成长达7年采访的西方记者,以亲身经历,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斯诺通过访谈与对话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军事壮举”。书中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答题的要点在于《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18.【答案】示例:毛泽东。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他是一位极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周恩来:他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理智冷静,善于分析,知行合一,生活朴素,充满生命的活力。
彭德怀:他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口才好,威望高,急躁而又谦虚,阶级意识很强。
19.【答案】示例一:眼力——毛泽东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里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伟大思想(出自第四章)
示例二:笔力——斯诺亲入苏区,采访民众与红军,获取第一手资料(出自第七章):有很多生动的环境描写,形容从西安北上的路时说路深深打起了皱纹等(出自第一章)。
示例三:脚力——参观前线时亲自采访彭德怀,了解了彭德怀的人生,也对关于红军是如何及怎样生长起来的问题进行过谈话(出自第八章);对受访者描写入微如形容贺龙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出自第二章)。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结合名著内容写出相关情节即可。
脚力示例:深入苏区。例如:斯诺从北京出发,经过西安,进入苏区,到达保安,接着去往宁夏预旺堡,最后返回。
眼力示例:毛泽东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里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伟大思想,在面对北方早春美景时他也有充满好奇心,质朴率真的一面;红小鬼虽是一群孩子,但担起了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等工作。
笔力示例:新闻纪实性与文学生动性相结合。斯诺写红军,写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跟人们所习惯的有些不一样。他的纪实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力图还原真相,避讳“宣传”,没有刻意的“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斯诺是记者,又是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许多革命将领的采访,总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有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情怀,是非凡的,但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细节中,能感受到“红区”那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个性的张扬。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细微观察和细致描述,把原来可能写的枯燥乏味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20.【答案】示例:①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②学习作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勇气;③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语言的表达运用。题目要求围绕《红星照耀中国》谈体会,说启迪。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1.【答案】 毛泽东 长征 斯诺经历重重困难,实地考察延安,采访红军及将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记录他们之间真实的对话,使得这本书成为“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列举真人、真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1)考查识记名著人物。结合“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可知,A是毛泽东。
(2)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结合“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可知,旅程”指的是长征。红军长征在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考查名著特点。围绕“真实性”分析即可。如,斯诺在收集资料时,和红军占领地区的农民、红军战士、红军的领导人等分别进行了谈话,谈话的对象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斯诺既有谈话,也有观察,还拍照留下痕迹,这让《红星照耀中国》中所呈现的资料真实性非常强。
22.【答案】示例:我想到了红军战士。他们在根据地时生活艰苦,穿不暖,可见他们“贫贱不能移”。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
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意思是: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材料中的这段话体现了不为金钱权势所诱惑,洁身自好,正直无畏的精神。
在答题时先选定人物,再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人物回答即可。
示例:我想到了周恩来。面对国民党的悬赏与暗杀,他毫不畏惧,与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到了“贫贱不能移”。
23.【答案】(1)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根据文段“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可知,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由“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可知,“他”是指周恩来。
(2)本题考查推荐语。要求围绕名著的内容与艺术表现向同学写一段推荐语,注意字数的限制。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是让全世界看到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的图书。
24.【答案】 事例:①斯诺在苏区碰到一个叫向季邦的小鬼,但别人常唤他一种很难听的外号。他为此特地十分严肃地跑来告诉斯诺,并细心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斯诺在发表报纸时,不要写错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会给外国读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红军带来坏印象。②“红小鬼”在检查过路旅客的路条时,遇到了彭德怀。因为彭德怀没有路条,“红小鬼”不予以放行,直到彭德怀写了路条,签了字,才继续让他上路。③他们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性格:①认真,讲原则;②刚毅忠贞;③爱惜自己和民族声誉;④乐观好学、积极进取。作用:①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红小鬼”之口,讲述各自的人生经历,反映当时混乱的年代下,他们的奋起反抗。②深化文章主题。“红小鬼”们身上高扬着革命精神,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侧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解析】考查名著人物。
故事: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在苏区碰到一个叫季邦的“小鬼”,郑重地请求作者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
几个少先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路条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打了路条才放行。
性格特点:根据“几个少先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路条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打了路条才放行”可知,他们认真负责,讲求原则。根据“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可知,他们刚毅忠贞。根据“作者在苏区碰到一个叫季邦的‘小鬼’,郑重地请求作者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可知,他们爱惜自己和民族的声誉。根据原著中的“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可知,他们乐观好学,积极进取。
作用:作者通过讲述红小鬼参加革命的经历,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在当时混乱的年代里,他们是如何奋起反抗,参加革命。从他们的人生经历里可以窥见当时黑暗的现实。根据原著中的“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可知,红小鬼身上高扬着革命精神,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中国的希望,通过对红小鬼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25.【答案】毛主席是政治战略家,提出了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思想,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在物资极其匮乏,在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依然决定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保留了革命火种,最终带领中国革命由衰到盛,体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出色的军事才干。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人物具体经历,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贺龙是我心中那颗“最红的星”,因为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杀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缴获了足够的武器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真是有勇有谋。
微信扫一扫,分享学习资料! |
QQ客服
公众号
手机版
帮助中心